陇西云阳板是甘肃省陇西县的团体舞蹈艺术,因其道具由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所持法宝“云阳板”演变而来而得名。云阳板舞原来是当地庙会期间“朝山会”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以柔美矫健、干脆飒爽的风采闻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民群众在节庆期间,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祝福吉祥如意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云阳板的起源与演变,无确切的文字记载。
从形式上看,朝山队所执的八面大旗上的图案是龙、狮、虎、豹、日月、星辰、朱雀和玄武,云阳板、清光伞和巨幡上的花纹图案皆为道家特有的太极图、云头环,所着服饰也为道家仙童打扮;而在队伍后面,却高树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从舞蹈动作看,是以中国西部特有的民间单手鞭杆和双手鞭杆之武术套路演变而来,刚柔相济,力势并举。
从表演内容看,民间资料表明,早先云阳板的表演要分大、中、小三组,至少应由64人组成八八六十四卦之图形,表演过程中随旗幡的指引,不断变幻为阴阳五行和八卦太极图势,以求神祈雨。改编后民间云阳板仅由8人组成,显然完不成以上庞杂的内容。
从唢呐吹奏的乐曲看,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五声调式,且与道教及其活动音乐旋律极为接近。由此可以看出,陇西民间朝山队中,既有道教内容,也含佛教成份,且在“浴佛节”演出,这是由陇西地区民间信仰中佛道交融的悠久历史形成的。
“云阳板”这一称谓的由来,亦无文字记载。但从制作样式和敲击方式看,似从古代拍板演变而来。古代乐队中,掌拍击乐器的叫“拍板”。拍板之记载,最早见于公元3-5世纪时魏晋时代,以后渐为详尽。木板数目,历代不等:公元7-10世纪时(唐代)10余片,公元10-13世纪时(宋代时)6片,公元14-17世纪(明代)时4片。福建南音中也使用4片的拍板。其他戏曲乐队中的拍板,已逐渐变为3片,改双手握持对击为单手拍击,俗称“牙子”。道教中也称“阴阳板”,说敲击它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那么,陇西云阳板既然为道家所创,其名称很可能由“阴阳板”演变为“云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