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
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傣族马鹿舞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除誉满中外的孔雀舞外,还有马鹿舞等著名的舞蹈。马鹿舞,傣仂语叫“凡光”。马鹿用竹胎纸裱,形象逼真,分为两截,分别系于演员腰部前后,并在马鹿上裱做两腿,象是乘坐的样子。演员戴假面,做追逐、奔驰种种动作,前后有两个戴假面的“披牙”逗趣,类似汉族的“跑旱船”、“车灯’一但只舞不唱。相传,远古时傣族首领叭亚拉武追金鹿,来到澜沧江右岸的景洪坝子,驱逐森林中的“披牙”(鬼怪),斩棘垦植,开拓了西双版纳。
马鹿舞当是纪念先人开创草莱功绩的舞蹈。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由于“恩朵”与马鹿舞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舞蹈起于古代先民居于山林常与大象、马鹿交往对其产生好感而跳舞模仿,相传大象是佛的使者,“朵”是去朝佛时被佛发现的,它们后来都成了拜佛舞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