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瓢舞也叫“苗族瓜瓢舞”,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古瓢舞历史悠久,舞蹈活动多在春秋两季或节日举行,男古瓢手在前边拉边跳,女性则排成一字形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舞步为每节三拍、六个音,左右脚各起三步;手摆于胸前,作生产劳动的动作。她们头戴银角,身穿绣有彩色抽象的龙、鸟,衣角缀有白羽毛。现场演奏的舞曲有邀约曲、赞美曲、欢舞曲、生产劳动曲(尤其反映渔猎内容的)和分别曲。 苗族古瓢舞的代表作品有《古瓢舞》等。
苗族古瓢舞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关于古瓢舞的传说就有两种:一种是据当地《苗族古歌》记载:“白枫香树的枝丫伸满天,有两枝拖下来,一枝变成了芦笙,一枝变成了瓢琴。”另一种则是民间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的有钱人家买来芦笙又吹又跳,而贫寒的人家无钱买芦笙,于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制成简单的琴,以代替芦笙作为娱乐器乐,这样一代一代相传下来,就演变成了的苗族古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