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壮族打扁担是壮族民间流传的原生态舞蹈,又称壮族扁担舞和“打鲁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和“三月三”期间举行表演,人们通过“打扁担”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壮族打扁担,又名“谷朗”,是以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遗传下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打扁担是壮族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含蓄紧凑,点子变化多样,节奏热烈欢快。
过去的扁担舞不是用扁担在板凳上敲击,而是用杵敲击木臼(用一块大木,中间挖空,用以舂米),所以打扁担壮语又叫“谷榔”(舂米的臼,壮语叫“谷椰”)。
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里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唐代的“舂堂”是古代壮族人民舂米劳动的生动写照。后因木杵笨重,不易舞弄,木臼亦较难搬动,遂改以扁担击打凳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步演变成了扁担舞,仍流行于德保县的“春米舞”,平果县的“打碧舞”,宁明县的“经碧舞”,都基本上保持了古代“舂堂”的特点,因为嘹亮的槽声预示着壮家的丰收和兴旺,故有“正月春堂闹轰轰,当年到处禾黍丰”的谚语,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人民还在舂舞中加进了锣鼓伴奏,而从舞蹈本身来说,由于加进了锣鼓伴奏,舞者双手便可从扁担互击中解放出来完成一些舞蹈动作。
而在之后又逐渐出现有以竹筒、鼓、锣、小镶组合的打击乐伴奏,扁担舞套路上则出现了“双手持扁担从右下转180度”等动作,现如今的扁担舞在艺术形式上也越来越丰富,壮族打扁担由最初由木杵敲击木臼,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成为当下队形多变,舞蹈造型精巧,场面更加壮观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地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