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板,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阴阳板,俗称“打阴阳”,是流传在山东省邹城市的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阴阳板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繁盛于清朝康熙年间,已有400年的历史。阴阳板将民间风俗、音乐元素、传统文化、舞蹈特点、宗教信仰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鲁西南一代农耕民族对神灵的崇拜、祭祀文化以及当地人们特有的生活习俗和艺术审美。
“阴阳板”最早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后八村一带广泛流传,最初由官府和商人进行组织,后来百姓自发举行,主要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祈雨迎春,没有固定时间,由天时而定。 从史料记载记载,“阴阳板”的出现总是离不开求雨。 发展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阴阳板”发展至巅峰,动作形式更加规范完整参与者甚众,在进行舞蹈时,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参加,场面恢弘壮丽,成为当地一道特殊的民族文化风景。 由于晚清时期,军阀混战,“阴阳板”舞蹈“求雨”的单一性,舞蹈逐渐没落。 经过宋纪元、宋广才、宋景东家族的改进,“阴阳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改良,他们将传统祭祀求雨改创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不只在求雨时可以跳,在庆祝节日庆典时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阴阳板”在抗战胜利后用来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