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福建省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佾舞是诗、礼、乐三位一体的古代重要国礼。汉明帝时代开放了地方祭孔,由中央太常机构统一建制管理,佾舞普及全国各地,由官方传承。现全国各省、市(地区)、县《地方志》的《学校志》中记载甚详。周朝时佾礼传到韩国,唐代跨海到日本,成就了汉字文化圈的文化体系。
佾舞是传统“六艺文化”诗、礼、乐的核心载体,可简称为“佾礼”“佾祀”“佾舞” “大成乐舞”或“雅乐舞”等。依据《礼记》内则篇《文王世子》记载:“十有三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其礼乐之制初始于伏羲,成形于夏,发展于殷商,逐渐形成六艺的教学格局,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继周公之志,完善礼乐,重视礼乐之教,开创平民化六艺教育的先河,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北宋政和四年(1114),由“大晟府”乐师刘铣(福清人)主持编撰的《大晟乐章》被宋徽宗钦定为国家正统音乐,颁行天下,其中六首被明代李之藻编撰收录在《泮宫礼乐疏》中。清代《泮宫礼乐疏》被收入《四库全书》,保存至今,成为硕果仅存的中华礼乐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