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天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壮族天琴艺术,又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融合的歌舞音乐,主要流传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龙州的壮族唱天传播广泛,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起源年代来看,天琴艺术在先秦时期产生于越巫,越巫则源于骆越族的鸟图腾崇拜和青蛙图腾崇拜。
从起源的族群来看,天琴艺术主要起源于骆越族群及其后裔壮族、岱族、侬族和泰族,因这些民族同源于骆越族。
从起源区域来看,天琴艺术起源于骆越族群流布的地区,即广西南麓、左江流域(包括越南境内的左江上游)和云南省文山州西畴、文山市等。
“天琴”的称谓,最早见于廖锦雷1983年在《乐器》杂志发表的论文《天琴》,该文称:“天琴,偏人(居住在防城区峒中、滩散、板八、那良一带壮族的古称)写为(逵)琴,偏语叮叮”。
1985年卢克刚先生在广西民族艺术期刊号发表了《壮族天琴音乐的调式及多声结合特点》,文中对“天琴”作了解释:“天琴,乃壮族独有的民间弹弦乐器,主要在当地称之谓“天”的文娱活动中使用,因而得名。”天琴以特殊的音律、音组织、多声结合,构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同年8月,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学者范西姆在广西边境地区龙州县金龙镇、上降乡和宁明县、凭祥市开展调研后,发现民间流传数千年的壮族民间乐器“鼎”,并根据“鼎”在民间承载的“独天”“唱天”“跳天"功能,将其命名为“天琴”,编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此后,较多的中国学者都沿用这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