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在中国二胡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其乐器形制、乐曲创作、演奏技艺上的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是二胡领域公认的经典。孙氏作品源于江南民间,广泛吸收民间流行诸多类型、风格的音乐品种。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探索了二胡音色的各种可能性。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孙文明先生出生于浙江上虞,后入赘奉贤南桥东街潘家,是中国著名民间音乐家。
孙文明(1928—1962),是近代中国三大民间音乐家之一,与无锡阿炳, 刘天华齐名,被称为二胡演奏大师和技法改良者。
孙文明4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12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到处流浪,后学二胡为谋生手段。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后来就自编自演。凭着天赋和勤奋,练就了高超的二胡技艺。
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当时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城镇乡村很有影响,深受百姓喜爱。其原因,一是他熟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其他民间乐曲,熟悉京剧、锡剧、绍兴戏、申曲、苏州弹词等戏曲和曲艺音乐,并善于从中吸取丰富的音乐营养;二是他有刻苦钻研标新立异的精神,别出心裁地革新二胡演奏方法,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效果,令听众惊叹。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功底颇深,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有时甚至不用千斤,有的还用双马尾来演奏,效果奇特,另有一番情趣。他在运弓走指方面,把“托丝”和“轻按”巧妙结合,奏出类似洞箫的优美的音色。他还善于运用虚弓、弹弓、滑音、泛音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孙文明二胡艺术,是中国二胡和江南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二胡发展史上的奇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其乐器形制、创作曲目、演奏技艺的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是二胡领域公认的经典。
2021年,由上海市奉贤区申报,江南孙氏二胡艺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