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发绣,这项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工艺,不仅是东台的城市名片,更承载着千年传统文化的密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人发为丝,将绘画与刺绣艺术完美融合,绣制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珍品。
起源于唐代的东台发绣,最初为宫廷御用之物,至明清时期逐渐流传至民间。历经千年传承,这门技艺在东台扎根生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其制作工艺之复杂令人咋舌,需选用优质人发经过消毒、染色等处理,再以特制钢针在绸缎上绣制。仅基本工序便包括设计、勾绷、劈丝、染色、绣制等十余道,每根发丝需细劈至四分之一根普通丝线粗细,方能绣出细腻入微的图案。
发绣作品的题材包罗万象,从古典人物到山水花鸟,无不栩栩如生。绣娘们运用平绣、乱针绣等二十余种针法,将丝发特有的光泽与肌理转化为艺术语言。人物肖像中,连瞳孔的高光都纤毫毕现;花鸟图里,羽毛的层次感呼之欲出。这种以发代线、以针代笔的创作方式,使作品兼具绘画的意境与刺绣的立体感。
东台发绣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现代绣娘们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作品《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等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璀璨明珠。这门融合了时间沉淀与匠心独运的艺术,正等待着更多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千年丝发中蕴藏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