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国与盘古神话》是由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等学者联合撰写的壮学研究专著,由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ISBN为7105084391。该书以盘古神话为核心,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系统探讨了盘古国的历史存在及其文化渊源,被誉为“盘古神话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核心内容与学术贡献
盘古国的历史定位
书中通过分析南朝《述异记》中“南海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记载,结合广西来宾市的民俗调查,提出盘古国并非虚构,而是古代珠江流域壮族先民建立的古国。作者团队在来宾市发现28座盘古庙、5个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及大量盘古歌谣、师公戏等活态文化遗存,与古籍记载的“盘古国”特征高度吻合,从而论证了来宾市为盘古文化发祥地。
神话起源的多元溯源
研究指出,盘古神话并非单一源头,而是融合了壮侗语民族的“碎胎化生”“兄妹再造人类”等原始信仰,以及中原文化对创世神话的哲理化改造。书中对比了瑶族、壮族、汉族盘古传说的差异,发现壮族版本更接近原始形态,佐证了盘古文化源于百越地区的观点。
语言与符号的解码
作者从壮语词汇切入,揭示“盘古”一词的原始含义:“盘”指磨刀石(“咽盘”),象征人类起源的工具崇拜;“古”即葫芦(“勒勾”),与洪水后兄妹躲入葫芦繁衍人类的传说直接相关。这种语言学分析为神话的物质化解读提供了新视角。
跨学科实证:融合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与考古学,通过广西来宾、河南泌阳、广东花都等地的田野调查,对比不同地域盘古文化的异同,构建了“盘古国—盘古神话—民族记忆”的逻辑链条。
文化认同的重构:颠覆了传统“中原中心论”,证明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基因中包含壮族先民的贡献,为岭南文化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该书出版后引发学界热议,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评价其“以活态神话研究揭开历史尘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书中观点被用于广西来宾“中国盘古文化之乡”申报及盘古庙会等民俗活动的复兴,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盘古国与盘古神话》不仅是一部神话学专著,更是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它通过实证研究将盘古从神话符号还原为历史记忆,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层结构,为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提供了经典范例。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盘古国与盘古神话 – 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等著.pdf」,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5116c3901a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