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为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等。
在中国古代,“腊”本是种祭礼,在商代,每年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2]秦汉时期,腊月八日被定为腊祭之日,直到南北朝时,“腊八节”才逐步被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节日,佛教传入后,与传说中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合二为一,腊八节借此扩大了其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得以最终形成。
腊八节主要节俗包括吃腊八粥、腊八蒜、祭祀神灵祖先等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便有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习俗,是“春祈秋报”这一人类崇拜和祭祀自然活动在后世的遗存,佛教加入以后,其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也被吸纳到腊八节之中。腊八节不仅包含了古代先民对来年农业丰收的殷切期盼和对祖先、神灵的感恩与敬畏,还表达了社会民众对家庭美满的渴望,对多子多福的追求,以及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等。
在中国古代,“腊”本是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便将冬祀称为“腊祭”。腊祭在各朝代除了有不同的称谓外,举行的时令也不尽相同。[4]自汉代汉武帝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腊月,[3]并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益兴盛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十二月八日,由于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与弘扬,于是作为君主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祖成道日合二为一隋唐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寺院在腊月八日这一天的活动逐渐增多并固定下来,也逐渐被普及到大众民间。直至北宋,腊八节终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全国性节日。唐宋至元明时期,“腊日”日渐衰微,不再举行祭祀活动,逐渐被腊八节取代。
起初,腊八节与佛教紧密相关,是一个佛教节日,纪念佛祖成道,世俗民众参与的很少,这一时期,腊八节的主要节俗有浴僧和浴佛、煮“药食”、燃灯习俗等,这些节俗主要在寺院里面举行。从宋代开始,腊八节逐渐兴起喝腊八粥的习俗,该习俗已从寺院佛门扩散到寻常百姓之家,成为民间之物,甚至还诞生了送腊药除疫的新俗。明清之后,腊八节的发展达到了繁盛阶段,过节氛围日益隆重、新的节俗不断涌现。寺院也会给信佛者、贫穷者施粥。清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相互融合渗透。此时流行于民间的腊八节,不仅承袭前代节俗的特点,并且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特色,每年腊八节,皇家成员要向文武百官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品,供僧人食用。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政权更迭十分频繁,废除旧传统、学习新思想的维新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文化首先成为被打压的对象。太平天国时期,官方政权对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就已是进行打压的态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旧制,转年建立的中华民国采取新的历法制度(阳历),制定了新的节日.随着西式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形态巨大转变,腊八节也被视为落后愚昧的民俗予以移风易俗,逐渐不在那么降重,有的节俗内容也逐步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