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海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琼海渔民已往返于南海捕鱼和居住。”西沙群岛上的兄弟公庙有的是明代所建,大多数则是清代所建,庙里的瓷器横跨明代、清代和近代,是渔民在南海活动的重要标记。
在永兴岛现气象台,曾有清代渔民修建的一座小庙,名“兄弟公庙”。庙门横匾书“海不扬波”,对联云“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渔民所祭祀信仰的兄弟公,并非传统神话人物,而是在海上遇难的108位渔民兄弟。
相传,明朝时,居住在海南岛的渔民经常到西沙、南沙捕鱼,而过去南海一带海盗猖獗,经常袭击渔船,潭门的108个渔民结拜为兄弟,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时常组队一同出海。有一次,渔民在海上再次遇到海盗,危急关头,兄弟们将船紧紧连在一起,最终一起击退了凶猛的海盗。后来,108个兄弟出海时,在海上突遭暴风雨,他们选择共同进退,在滔天海浪中全部丧生。
此后,人们纷纷效仿108名兄弟的做法,一同出海抵御风险,自发建造兄弟公庙,以慰海上亡魂。每逢七月十五,或出海前,或海上生产满载而归,渔民都会举行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平安而归。海上波浪滔天,风险难测,在经过危险海域时,渔民会在船上祭海,祈求海神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