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多节是纳西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在云南省丽江市及其周边地区庆祝。该节日始于唐代(南诏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旨在纪念和祭祀纳西族的最大保护神——“三多”(或称“阿普三多”、“三朵神”)。三多神被认为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是一位能够征善战、济困扶危、保护纳西族人民安全的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纳西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表达对三多神的崇敬之情,并祈求平安、丰收和社会和谐。
三多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纳西族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特别是对玉龙雪山的崇敬。根据传说,“三多”是玉龙雪山的化身,通常被描绘为骑着白马、穿着白甲、戴着白盔、手持白矛的形象。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唐代(779年),当时南诏王异牟寻封禅玉龙雪山为北岳,并在玉龙雪山脚下建北岳庙,标志着官方对三多神的认可与尊崇。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多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集宗教祭祀、文化展示、商贸交流、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三多之所以成为纳西族的民族保护神,经历了从原始的白石图腾崇拜、自然山神崇拜到三多偶像崇拜的过程。最初,纳西族先民将一块奇异的雪石视为神物,认为它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因此建立了北岳庙进行供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然崇拜逐渐演变为对具体形象的偶像崇拜,即三多神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人们的信仰体系中。到了南诏王加封之后,北岳庙塑像膜拜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三多神的信仰。
进入元朝初期,忽必烈敕封玉龙山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这不仅提升了三多神的地位,也让其影响力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木公重修北岳庙,并撰写了《重修北岳庙记》一文,详细记录了三多神的事迹和地位。这些官方行为极大地促进了三多信仰的传播和发展,使得不论土司还是普通百姓,每年农历二月八日都会到白沙乡的北岳庙(三多阁)隆重祭祀。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三多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仪式,它成为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1986年8月29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决定,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三多节”定为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2005年5月27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纳西族传统节日三多节,放假三天”。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纳西族三多节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X-166。这意味着三多节不仅是一个地方性的节日,更是国家层面认可的文化遗产。
如今,三多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集宗教祭祀、文化展示、商贸交流、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三多节。例如,在白沙镇“三多阁”举行的庄重祭典仪式,人们会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向三多神献上最诚挚的敬意;随后,参与者们还会前往附近的玉峰寺观赏盛开的“万朵茶花”,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此外,还有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展、纳西民俗游园活动、中国象棋大赛、纳西文化展示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