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苗族羊马节简介
秀山苗族羊马节(又称“苗家五月年”)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部苗族地区独有的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石堤镇、里仁镇、龙池镇、涌洞乡一带,以石堤镇保安村最具代表性。该节日因主要节庆日落在农历中的地支属午(马)和未(羊)而得名,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羊马救命之恩而设立的盛大节日,具有600多年历史。2021年,羊马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编号:X-163)。
节日起源与传说
历史渊源
- 战争与迁徙:据传明末清初,苗族先民因起义遭官府镇压,为躲避追杀,将羊吊在战鼓上、马拴在尘土飞扬处,制造假象迷惑官兵,最终成功脱险。羊马因此被视为救命神畜,苗族将这一事件定为纪念日。
- 日期设定:节日日期定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左右,若该日地支为“羊”或“马”则直接过节,否则顺延至之后的第一个“羊日”或“马日”(通常在端午节前)。
文化内涵
羊马节以“感恩”为核心主题,既感恩羊马在战争中的救命之恩,也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逐渐演变为融合祭祀、迁街、歌舞的综合性年节活动。
节日时间与活动内容
节期确定
-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之后,择第一个地支为“午(马)”或“未(羊)”的日子举办,通常在农历五月(公历7月前后)。
核心活动
祭祀仪式:
- 报菜娘神:感恩蔬果在生存中的作用,祈求丰收。
- 祭羊马神:通过摆古(讲述历史)、唱《羊马古歌》、祭献仪式,向羊马神表达敬意。
- 迁街活动:重现祖先迁徙场景,祭祀队伍沿街道巡游,象征族群迁徙历程,沿途悬挂彩旗、摆放祭品,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非遗展演:
- 羊马舞:模仿羊马形态,展现先民与牲畜的亲密关系。
- 蔬果舞:以舞蹈形式再现农耕收获的喜悦。
- 舞苗狮:结合苗族图腾与狮子舞,祈福驱邪。
- 长桌宴:全寨共聚,品尝苗家长桌菜(如酸汤鱼、血豆腐、苗王粑等)。
民俗娱乐:
- 巡游表演:苗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银饰、刺绣等非遗技艺。
- 民间艺术:苗族古歌、芦笙演奏、对山歌等,展现民族文化多样性。
文化意义与传承
非遗保护与传承
- 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吴炳忠和周跃胜,他们致力于仪式传承与技艺复原。
- 保护措施:2014年列入重庆市非遗名录,2021年升为国家级非遗,政府通过举办文化节、非遗展示等推动传承。
民族情感与团结
- 羊马节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强化族群认同感,促进苗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 节日期间,苗族五大姓氏(吴、龙、廖、石、麻)共同参与,体现团结精神。
现代发展
- 文旅融合:秀山县以羊马节为品牌,开发“非遗+旅游”路线,吸引游客体验苗族文化。
- 创新形式:近年活动新增数字技术展示、非遗文创市集等,吸引年轻一代参与。
2024年第四届羊马节亮点
- 时间与地点:2024年7月5日于石堤镇举行,以“感恩·传承·发展”为主题。
- 活动亮点:
- 祭祀大典:庄严的祭羊马神仪式,苗族长老诵古歌、献祭品。
- 迁街巡游:队伍沿古街巡游,重现历史场景,吸引万余人参与。
- 非遗盛宴:集中展示摆古、蔬果舞、苗狮舞等技艺,新华社等媒体全程报道。
- 社会影响:活动由重庆市委统战部等支持,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旅游贴士
- 最佳时间:每年农历五月(公历7月前后),具体日期需结合当年农历地支计算。
- 体验项目:
- 参与迁街巡游、长桌宴,体验苗族服饰与银饰穿戴。
- 参观石堤镇保安村,感受苗族传统村落与蘑菇屋建筑。
- 注意事项:尊重祭祀仪式的庄重性,提前了解节日具体日期及活动安排。
结语
秀山苗族羊马节不仅是苗族先民智慧与勇气的见证,更是中华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缩影。通过感恩、祭祀、歌舞等仪式,这一节日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