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祝著节简介
瑶族祝著节(又称“达努节”“瑶年”“廿九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布努瑶、番瑶等瑶族支系的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河池市巴马、大化、都安、东兰等地,是瑶族纪念创世始祖密洛陀的盛大节日。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编号:Ⅹ-161),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节日起源与传说
历史渊源
- 密洛陀神话:据长篇史诗《密洛陀》记载,创世始祖密洛陀将铜鼓和猫赠予第三子,鼓励其耕作。三子敲铜鼓驱兽、放猫除鼠,终获丰收,并为母祝寿。后人感其孝心,设宴祈福,逐渐演变为祝著节。
- 文献记载:唐代《桂海虞衡志》、宋代《岭外代答》等均有相关记载,历史可追溯千年以上。
- 名称演变:1986年,广西民委将“达努节”更名为“瑶族祝著节”,以突出对祖先的敬意(“祝著”意为“老祖母”)。
文化内涵
- 祭祀主题:以感恩密洛陀创世、祈求风调雨顺为核心,融合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
- 民族团结:周边壮、汉、仫佬等民族共同参与,体现多民族和谐共融。
节日时间与活动内容
节期安排
- 主要日期:农历五月廿九日,持续庆祝3天(部分地区因历法差异略有调整)。
- 公历对应:如2024年巴马县活动在7月15日(农历六月初一),2023年大化县活动在7月11日(农历五月廿九)。
核心活动
祭祀仪式:
- “交清交命”:请神仪式,摆放供品(牛香炉、米粉、甜酒),由道公诵经请祖先降临。
- “还愿”:家主祭祀密洛陀,祈求平安丰收,仪式庄重简朴。
- 集体祭祀:在广场或神台前,全体族人献祭品、诵经文,由寨老主持。
铜鼓文化:
- 开鼓仪式:节前10-15天举行,杀牲供祭铜鼓,敲击三声以唤醒“神鼓”。
- 铜鼓舞:舞者手持彩绸,随鼓声起舞,象征与自然和谐共生。
民俗娱乐:
- 山歌对唱:即兴编词,唱《盘王歌》《密洛陀史诗》等,展现语言艺术。
- 传统竞技:射弩、打陀螺、三人板鞋、斗鸡、抓鸡比赛等。
- 长街宴:全寨共聚,品尝瑶族特色美食(如五色饭、糯米饭、血肠、油茶)。
非遗展演:
- 天琴弹唱:虽为壮族非遗,但在部分瑶区融合呈现。
- 服饰展示:瑶族盛装以红色为主,银饰璀璨,体现身份与信仰。
- 文艺晚会:邀请全国瑶族代表参与,如2024年巴马活动有“央美祝著·幸福瑶乡”主题演出。
文化意义与传承
非遗保护
- 保护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定期举办非遗传承班(如2023年培训500余人)。
- 活态传承:通过祭祀、歌舞、服饰等仪式,让年轻一代参与,延续文化基因。
民族团结与社会价值
- 跨民族共庆:壮、汉、仫佬等民族共同参与,如大化县达吽小镇的“民族团结饭”活动。
- 文旅融合:巴马、大化等地以节日为品牌,开发“非遗+旅游”路线,带动乡村振兴(如大化县发展“长寿美食”经济)。
生态保护与哲学智慧
- 农耕智慧:祭祀与农时结合,反映瑶族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 生态仪式:如“敬鸟护耕”(参考湖南江永“赶鸟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024-2025年活动亮点
巴马瑶族自治县(2024年7月15日):
- 主题:传承祝著非遗之美,促进各族互嵌共荣。
- 活动:非遗展演、民俗展示、全国13个瑶族自治县代表参会、文艺晚会。
大化瑶族自治县(2023年7月11日):
- 特色:竹竿舞、扁担舞、射弩比赛,结合“世界瑶族文化之乡”品牌推广。
旅游贴士
最佳体验地:
- 巴马东山乡:感受原始瑶寨(如巴根寨)、铜鼓文化与自然景观。
- 大化达吽小镇:参与长街宴、民族风情表演。
- 都安瑶族自治县:体验传统体育竞技与非遗手工艺。
注意事项:
- 尊重祭祀仪式的庄重性,避免干扰“还愿”环节。
- 提前查询具体日期(因地而异),结合农历五月廿九计算。
- 穿戴舒适衣物,参与徒步、民俗体验等活动。
结语
瑶族祝著节不仅是瑶族先民对创世始祖的感恩与传承,更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祭祀、歌舞、竞技等仪式,这一节日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成为广西乃至中国瑶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