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长衫源远流长,约在民国初年开始流行。男装长衫在新界传统宗族社会中是为父老的身分象征,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女装长衫在香港普及后,缝制技术受到东西方服装设计影响,逐渐孕育出独特的风格。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饰,长袍长至脚踝,外搭短身外套,内搭裤子。清末民初,不少男性逐渐选择单穿一件长袍,在香港一般称为「长衫」。男装长衫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形制,多年来只有底摆的长度曾有所变化。1910年《香港华字日报》刊载一篇短文,作者以《长衫短衫之异宜》为题,讨论当时流行「长衫宜短」的潮流,认为长衫长度过短,便与西服相若,并不适宜。20世纪初的香港报章如《香港华字日报》和《循环日报》用「翩翩公子」、「意态自豪」等字眼形容穿着长衫的男性,证明当时的男装长衫,已形成一种身分象征,代表学识与修养。在今天的香港,新界宗族成员在进行传统仪式如春秋二祭、打醮时,均穿着长衫表示身分,形成另一种象征意义。
女装长衫,又称作「旗袍」,一般认为是从清朝服装演变而成的一种服饰。至1920年代,女性的服饰受到政策、文化和社会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女性渐渐摒弃上衣下裙的「文明新装」(又称「学生装」),穿起了袖子和衣身宽松的「倒大袖旗袍」,类似清朝的长袍。发展至1930年代,这种服饰在上海风行一时,形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上部渐趋合身,底摆和袖子的长度也经历多番改变。香港受到这股时装潮流的影响,女性同样开始穿上长袍,在本地多称为「长衫」,无论影星、上班族或学生,均在日常穿着。1940年代末,大批裁缝师傅从上海及广东到港执业与授徒,使长衫制作技艺在香港继续发扬。1950年代的女装长衫融合了西式裁剪手法,强调胸及腰部线条;1960至1970年代以后的长衫线条则相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