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主要流布于江苏东海县,始于西汉,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 [2]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依据天然水晶质地、块度、形态、色彩和其它玉石所不具备的包裹体、水胆等特点,运用切、磨、磋、钻、凿等手法对水晶进行再创作,利用天然水晶的俏色或包裹体,因材施艺,采取会意传神、谐音借意、绘画篆刻组合、镶嵌点缀等艺术手法,不断传承其文化内涵与外延。
连云港东海县是中国水晶开采和水晶工艺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水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江南通志》记载:“牛山(今东海县城所在地),在海州(今连云港市)西南七十里,产水晶石。”
20世纪70年代,东海县山左口旧石器时代的大贤庄遗址出土了“水晶砾石刮石器”。而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中云办事处西渚村南部的龙山文化藤花落古城遗址出土的“六棱形水晶柱状体”为新石器时代作品。
汉代,东海境内的曲阳古城和近邻的新沂县的花厅浪渚遗址出土了18棵“鼓形水晶珠”,造型雅典,别具一格,反映了中国东海境内水晶雕刻制作的样式水准。
在对花果山大村水库旁海清寺阿育王塔大修时,发现建于北宋天圣元年的塔柱砖室、石函浅漕内放置“水晶”,说明当时人们把它视为“观赏石”加以收藏。
清光绪、宣统(公元1875—1908年)年间,东海县房山因挖水晶,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械斗事件,打死打伤多人。此外,海州出土的清代水晶饰品——“水晶顶冠”“水晶花翎插管”等,说明清朝政府已经将东海水晶制成工艺品,作为官员顶戴上的修饰,用于官阶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