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东固传统造像),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固传统造像是一项手工技艺,它融合了绘画、雕刻以及宗教的开光仪式。东固传统造像手工技艺要求严格,在东固镇当地被称为“丹青先生”。丹青先生在进行造像创作时,无需使用量斗,不打形,直接使用斧头劈砍,用锯子进行锯割。
东固传统造像手工技艺具有文献记载是从明朝开始的,然而在此之前,刘氏宗族的祖先是从距东固约100里的吉水县迁移到东固的。在明朝初年,东固传统造像的第一任祖师被朝廷相中,收入《南京工部匠籍》成为御用的雕盔匠,传承至21世纪初已有53代之多。自第一任祖师起,历代传人对东固传统造像这一技艺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时至21世纪初,刘氏三兄弟在保持原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现代美术与传统木雕相结合,雕刻出了更为生动的神像。
长兄刘节明与次于刘节亮师承祖父刘发招,在混乱的年代偷偷学习并继承了下来。老三刘节旺师承两位兄长,积极创新,融合现代美术与古典造像,还借鉴石雕、玉雕等技术,对家族造像进行了技术上的创新。刘详林作为刘节明的长子,师承父亲与两位叔叔,自费前往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学习,结合现代雕像审美观念,拓展了未来东固传统造像发展的空间。
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社会变革、政治动乱等因素导致许多文献记载有所流失,但还是保留下来了儒释道三教画册和开光仪式文本。由于东固传统造像手工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口头传授,以身试法,亲临亲授进行传承的,所以在根本上并没有动摇这一技艺的传承。反而历代传人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社会,从而拥有这不同的感受与体会,将这些感受与体会表现于造像上,使得东固传统造像内容多样,风格各异,蕴含的情感丰富,造型生动有趣,色彩对比鲜明,具有良好的装饰感。经过历代传人总结,东固传统请像具有良好的概括性,往往从一个造像中能够发现不同时代的手法。
在现代,刘节明,刘节亮、刘节旺三兄弟学习继承了家传这一传统技艺,保留了完整的家族东固传统造像、水陆道场画及开光仪式文本。不但木雕技艺精湛且谙熟开光仪式。此外,刘氏三兄弟及其下一代传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不断致力于将现代美术与传统木雕结合,创造性地雕刻出的更符合现代审美观念更生动的神像,尤其是关公、财神像,已经远销福建、广西、广东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