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叉是以古代战斗武器长枪演变而成的健身和表演器械,其由柄(枪杆)、耳(峰尖下面的环)、峰(三个枪尖)组成。早在大唐盛世时期“飞叉”就已成为民间深受欢迎的花会,并深受百姓的喜爱。一直以来飞叉成为大众武术健身、表演的技艺,在民间发展迅速。永良飞叉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 王庆坨的飞叉会,当时有许多人练习,但无文献记载为民间花会。
从民国四年(1915年)“飞叉”方有文献正式记载为民间花会,会址在王庆坨镇一街曹姓家中, 由王庆坨武术世家房永和(1897年生人)组成“庆丰叉会”,兼任教练,并教出多名弟子,当时在天津、河北和北京一带小有名气。王庆坨“庆丰叉会”20世纪50年代最为兴盛,男女演员80余人,演遍天津地区,很有名气。
改革开放后重新复会,主要方向是培养更多飞叉技艺的台柱,男女同样严格要求,教练吴国良言传身教,又培养出多名武术飞叉演员,输送全国各地杂技团。
永良飞叉表演分单人、双人、多人演练,双人或多人花样传练,翻练和滚练,坐着和躺着练,板凳高桌上练,夜间火叉,台上演练,五鬼传说演练,踩街走着练等多种形式。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上场、下场要求是武术式子,如单人二踢子,背叉旋风脚,双人打花棍,空手对钢叉(二人传叉),单手托叉式,双手拖叉腾梁架海式等。